The Stigma of Urinary Incontinence

2024-03-11

<羞於啟齒的疾病:尿失禁 >

根據統計,尿失禁是婦女罹患的下泌尿道疾病中最常發生的問題(Abrams et al., 2018)。在美國的研究發現婦女罹患尿失禁的比率為53%(Lee et al.,2021),而在臺灣,35歲以上的婦女,每四個人就有一人有尿失禁困擾。尿失禁使人無法控制身體功能,進而造成恐懼焦慮,在身心社交上造成極大的衝擊。然而研究指出,只有46.9%的壓力性尿失禁婦女會尋求治療(Sumarsono et al., 2020)。

即便筆者本身身為醫療人員,在生完第一個孩子之後出現尿失禁的情況,求助於醫療同仁,當年使用的語句竟然是使用第三人稱:「如果有人有產後尿失禁,應該怎麼辦?」就更不用說非醫療人員在罹患此類疾病時,會有多隱忍了! 

筆者基於好奇寶寶的精神,問過周邊身為產後婦女的各年齡層諸親朋好友(非正式統計),有尿失禁的比例其實遠高於文獻的統計,進而使我意識到,解決尿失禁問題中最關鍵的一步,其實未必是復健治療,而是消除圍繞該病症存在的刻板印象和誤解! 我們必須體認到,尿失禁並非是個人的失敗或衰老的自然後果,而是一種具有多種潛在原因的醫學狀況,如: 生產、賀爾蒙變化、神經系統疾病等因素。

此外,必須在整個社會中培養一種同理心的文化。這可以透過教育、消除謬誤,並鼓勵對尿失禁進行開放對話活動來實現。通過承認受影響的女性的經歷,並驗證她們的奮鬥過程,我們可以試著為一個支持尿失禁患者的社會鋪一條康莊大道,這也是筆者寫下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。

女性尿失禁是一種普遍的狀況,值得引起關注和付諸行動,尤其此病症經由適當積極的治療,是極有可能痊癒的。通過打破沉默,消除污名,促進教育、積極復健,我們可以賦予女性尋求幫助、有效管理病症並獲得改善症狀的能力。讓我們培養一個傾聽、支持和同理患有尿失禁女性的社會,確保她們的聲音得到傾聽,她們的需求和尊嚴能夠得到滿足。希望所有女性都能夠有一個擺脫尿失禁負擔的未來。

#尿失禁 #汙名化


圖片來源: Mayo Clinic Health System
圖片來源: Mayo Clinic Health Syste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