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慣的改變
2024-07-07
來這裡之後,不管是在之前的志工門診Birmingham Free Clinic義診,或是現在的實習,我的指導老師都不只一次跟我說,讓我放慢節奏,尤其是在跟病人教育的時候。
仔細想想,一直以來在台灣看健保門診,尤其是在診所,最怕病人不耐久候,所以一旦診斷確定、治療方向確定,就大致告一段落,衛教的部分,有時候甚至只提供衛教單張,讓病人自己回去閱讀。
但其實"教育病患/家屬",在實證醫學實踐的部分,已被證實是有效且重要的治療方式。我的臨床指導老師跟我說,衛教病患有兩個重點,一是在診間從頭到尾帶著病人操作過一次(或是詳述內容),確認病患有理解,二是確認病患自己可以重複你教他的所有步驟,即使治療師不在病患身旁。
所以,不可以只跟病患說:"回去要做深蹲。"就結束,而是帶著病患做,有時候病患的能力可能遠不及你的預期,或在預期之外,這時候一樣是深蹲,可能就需要修正,比如改成靠牆蹲、額外拿重量蹲。
診間固然有許多輔具,但要以病患家裡隨手可得的物品為考量,比如給病患一磅重的啞鈴,會問病患家裡是否有啞鈴、或是是否有水壺可以裝約500ml的水,可以拿來替代一磅重的啞鈴,不然病患回家會無所適從。列印出所有衛教運動的相關照片、影片網址,或是傳簡訊、EMAIL給病人相關資訊,更是例行公事。
習慣這樣的看診,覺得很踏實,病患也能充分吸收我們教給他們的內容,回診時也可跟病患確認進度。但前提是節奏慢慢的(不過也是看人,學習力和動機皆好的病患,進步神速),然後每個病患有自己專屬的預約看診時段,醫師治療師也不用看下一位病人的臉色。
回台灣以後,也該嘗試這樣的模式看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