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從緊繃到釋放—生理回饋 在 骨盆疼痛放鬆訓練 的應用
「我沒有出力,它卻一直痛。」
48歲的林太太,已經受下腹部疼痛困擾很多年了。從骨盆腔感染的抗生素治療,到各種局部注射治療,始終不見完全改善。
很多骨盆疼痛的患者都有類似經驗。其實,問題往往不在「太弱」,而是——肌肉無法放鬆。
延續上一篇提到因放鬆而改善尿失禁的話題,這一篇我想談談利用生理回饋,幫助骨盆底肌放鬆在骨盆復健的應用。
✔骨盆底肌的「無意識緊繃」 骨盆底肌是維持排尿、排便、性功能和骨盆穩定的重要肌群,但在壓力、久坐、過度收縮、創傷或疼痛經驗下,它也可能變得「自動用力、無法放鬆」。
✔ 這種情況導致骨盆底肌過度活化,進而引起:鈍痛、脹感、壓迫感排尿排便困難性交疼痛、內診不適難以深呼吸或放鬆下腹部
✔ 生理回饋是什麼?
生理回饋(Biofeedback)是一種透過儀器或感覺引導,讓我們「看見」或「聽到」或「感覺到」原本察覺不到的肌肉活動,進而進行放鬆或控制訓練。
✔ 幫助放鬆骨盆底肌的生理回饋方式有哪些?
🔷視覺回饋(Visual feedback)
🔷 鏡子觀察:讓患者看見會陰部是否放鬆或不自覺收縮
🔷 超音波影像:顯示肌肉與器官在放鬆或收縮時的移動,有助於學習正確用力方式
🔷 儀器曲線/動畫圖示:透過螢幕顯示即時反應,有助於練習協調放鬆
✔ 壓力回饋(Pressure biofeedback / perineometry)
🔷 氣球式探頭放置於陰道、直腸或會陰部皮膚,測量壓力變化,協助判斷肌肉是「真正放鬆」還是腹壓代償
可與呼吸訓練、腹式放鬆結合使用
✔ 肌電圖回饋(EMG biofeedback)
偵測肌肉電活動強度,用於觀察肌肉是否處於過度活化狀態練習從高張力慢慢下降、找到「真正的放鬆」
適用於搭配視覺畫面、音效,鼓勵患者慢慢找到控制感
✔ 觸覺與本體感覺回饋手指觸診(內部或外部):
醫療人員引導患者學會辨識「有沒有出力」
✔ 使用陰道擴張器或震動器:幫助放鬆反應與減敏
✔ 坐在氣墊或球上:感覺骨盆底有無主動緊繃,協助調整姿勢與肌張力
🌻放鬆,也是一種能力,需要練習。在骨盆復健的治療過程中,我們逐漸理解:「不是所有的不適都需要更用力,很多時候,身體真正需要的是放鬆。」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尤其對於肌肉長期緊繃、無意識用力的患者而言,「放鬆」反而比「出力」更難。透過生理回饋訓練,我們可以幫助患者重新連結自己與身體的關係。無論是鏡子的觀察、超音波影像的輔助,還是肌電圖與壓力探頭提供的即時反饋,這些工具讓「感覺不到的肌肉狀態」變得可見、可理解、可練習。生理回饋放鬆訓練,特別適合那些正經歷慢性骨盆疼痛、性交不適、檢查困難、甚至長期感到骨盆區沉重、痠脹的人。這是一條從覺察開始、慢慢學習與身體對話的路。如果你曾經感覺骨盆「一直在緊繃」、總是難以放鬆,那麼生理回饋或許是幫助你開始釋放、找回舒適與控制感的一個起點。
